企云云 企业微信服务商
欢迎体验进销存软件
新闻动态
News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库管王 > 行业动态 > 标准化技术是企业实施MRPII/ERP的支撑技术
标准化技术是企业实施MRPII/ERP的支撑技术
作者:admin;更新时间:05-22 10:30

  核心提示: 以MRPII/ERP为代表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管理模式,要实施先进管理技术,必需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合理的运行秩序和完整、准确的数据基础。采...

    以MRPII/ERP为代表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管理模式,要实施先进管理技术,必需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合理的运行秩序和完整、准确的数据基础。采用标准化技术,是开发现代生产管理,实施MRPII/ERP的重要支撑。

    基础数据的标准化

    MRPⅡ/ERP是数据加工线,所以原始数据的完整、准确和及时是数据加工线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为此,要求企业提供原始数据的部门扎扎实实地开展数据标准化工作。MRPⅡ/ERP系统的数据准备是系统实施过程中头绪最多、耗时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工作;而且数据准备常要结合工业工程和BPR进行,例如对工作中心的编码,首先要划分工作中心,而工作中心的划分是工业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考虑工厂布局、工艺流程和生产监控等多方面。数据准备需要与管理模式相配合,对参与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在咨询人员指导下,首先掌握MRPⅡ/ERP的基本原理,转变管理观念,才能着手这项工作。

    MRPⅡ/ERP实现的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据加工生产线,其要求的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准备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运用实施MRPⅡ/ERP的前提,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可靠,那么加工处理后的数据也是不可信的。对用户而言,MRPⅡ/ERP系统中软件的实现、硬件的配置、操作系统和网络的选择都能通过“外购”获得,唯有自身产品的基本数据是花钱所买不到的。这包括:

    1. 产品设计方面的标准化

    实施MRPⅡ/ERP所需的许多技术数据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产生的,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形成各种技术文件。虽然已有标准或规定,但在应用计算机的条件下,就要求这些标准或规定要适合于计算机的处理要求。要使生产管理过程优化,必需贯彻产品设计标准化,要为MRPⅡ/ERP实施获得效果提供基础。另外,产品目录要满足生产计划编制的层次要求。机械产品制造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外购件往往成千上万,而且由于市场的变化,新产品还会不断增加。如果没有一定的选用规范,由设计人员自由选择原材料、外购件,不但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困难,增加产品的成本,还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所以必需根据产品设计与发展的要求以及市场可能的变化,按精益生产的精神,建立本企业的原材料、外购件等选用规范。在规范中必需规定设计选用时所需的数据、性能参数及统一的编码,必要时可以规定绘出所需的外形图、结构简图,以便在CAD系统中能自动选择原材料、外购件及图形的绘制。具体包括:

    (1)物料项目定义数据

    产品物料项目定义数据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最基本、最起码的基础数据,所谓项目可以定义为一种产品、部件、零件或消耗品等,其范围应根据企业管理水平、计算机资源情况而定,随着管理的深化,逐步扩大范围,企业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部件、零件都要有唯一的定义和相应的数据描述,内容包括设计、工艺、生产、财务等各个方面,如项目号、名称、类型、计量单位、材质、净重、工艺号、材料定额等等。

    (2)产品结构定义(BOM)数据

    物料清单是一种描述装配件的结构化的零件表,包括制造一个装配件所需的各种物料及其数量。MRP系统要正确计算出物料需要的时间和数量,首先要使系统知道企业所制造的产品结构和所要使用到的物料,它必需说明组件项目中的各种物料需求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组成结构关系。在所有数据中,物料清单的影响面最大,对它的准确性要求也最高,它是接收客户订单、选择装配、计算累计提前期、编制生产与采购计划、跟踪物流、追溯任务、计算成本、投标竞价、改进产品设计等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件。上述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销售、计划、生产、供应、成本、设计、工艺等部门,因此,可以说物料清单是一种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文件,是联系与沟通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用到物料清单,物料清单应充分体现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

    2. 工艺设计方面的标准化

    它包括工作中心、工艺路线、工时定额、材料定额等各方面。在制造系统中是信息流指导物流,MRPⅡ/ERP要使物流优化,首先必需优化信息流,而制造信息的优化,在于工艺路线、工艺规程和工艺定额等的设计与编制。所以要求MRPⅡ/ERP真正获得效益必需做好工艺设计的标准化。

    为了适应计算机在工艺工作中的应用,要重新制定计算机应用条件下的工艺管理标准。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标准化。CAPP的应用,使常规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发生了变化。工艺人员将不再一一编制工艺文件,而是进行CAPP系统的操作,要向系统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由计算机处理并制定工艺路线、工艺规程、材料定额、工时定额、以及工装、材料、工时定额的汇总等。工艺人员对输入的工艺文件校对、审核。由于工作方式、工作顺序的变化,要根据CAPP的运行要求调整重组工艺管理工作并予以规范化。

    CAPP系统的经常性维护,不断增加工艺知识库内容,对产品工艺信息库的日常维护等,成了工艺管理工作的新内容,必需纳入工艺管理标准。

    3. 生产管理数据的标准化

    1.计划编制中计量单位(时间、数量、单位)标准的变化。传统生产计划以台、套、年、季、月为计量单位下达计划,考核计划。由于机械产品的离散性,在台份计划下达后,其执行部门(分厂、车间)要做大量的工作,把产品分解成部件、零件,并找出本部门生产的零件才能安排生产,这样不但造成各部门工作重复,不准确,也给生产计划部门造成困难,使调度无效,生产失控。要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必需由计划部门直接下达零件计划,即计划单位的标准由“台”改为零件的数量“件”。

    计划部门能直接掌握零件情况,便于组织生产。在计划时间上,为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适应生产情况的多变,缩短计划时间的单位,一般由“月”改为“周”或更短的时间“天”。

    2.期量标准又叫作业计划标准,是组织生产的重要数据。期是指期限,即制造一种产品(或零、部件)需要多长时间;量是指数量,即一批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期和量是构成生产作业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前后生产环节的协调配合而制定的标准数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应用着不同的期量标准,合理的期量标准能保证均衡生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的积压,加速资金周转。

    批量是在某个时间自制或订购某些项目的数量,对每一个项目采用什么样的批量算法,是根据管理上要达到的目标来选择的,这些目标包括:降低订货成本、降低准备成本、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在制品水平。

    通常,利用管理政策来决定批量算法,使企业能达到其库存管理的目标。决定批量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静态方法就是订货的数量为一个常数,如固定批量法,经济批量法等。当用动态方法决定批量时,只有在做计划订单时,订货的数量才是可用的并且被重新计算,如直接批量法,固定周期批量法。

    提前期在MRPⅡ/ERP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进行车间排产,开工日期的确定,物料需求计划在时间上的合理与准确性都直接与之相关。那么这个数据如何能达到准确?每个设备加工一个零件的时间如何进行统计?根据经验,一般制造型企业中加工一个零件的机动和准备时间并不长,而相当长的时间是浪费在工序间移动以及等待时间上,所以在提前期的设置上要考虑到工序的移动及等待排队的时间。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工时定额中只有准备终结时间及运行时间。从国外的统计分析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零件投产后只有5%的时间工人在进行准备及在机床上加工,有95%的时间处于等待加工(等待安排与在机床旁等候加工)。如果不把这95%的时间计算进去,以现状的工时定额来推算提前期那就不可能准确。必需研究制定等待时间与排列时间的计算标准,才能正确计算提前期。外购件的提前期也不能按订货会议的方法去订货。国外企业计算外购件提前期,是订货谈判签约时间+供应商生产周期+运输时间+验收时间。只有这样,精打细算,才能改变原来粗放式的管理。

    4. 基础数据管理与控制的标准化 

    为了使输入数据库中的数据达到规定的标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相关性及准确性,必需建立数据检验保证体系。计算机应用系统中人是系统的主宰,但人的工作受精神状态、体力、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大量细致的工作中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建大型数据库时必须建立数据检验模块,用各种专用的检查程序来检验输入的数据,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是人工校对所不可能做到的。检验范围如下:

    数据唯一性检验。凡是输入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需是已定约的且不能重复定义。

    数据格式检验。凡是输入的数据必须符合定义的格式要求。

    数据的相关性检验。凡是有相关关系的数据可按其关系进行检验。

    数据完整性检验。有些数据往往是由一组数据或记录构成的,所以检验程序可按设定的完整性进行检验。

    数据的逻辑性检验、如产品结构树中多层次隶属关系的检验。

    部分数据的准确性检验。凡是能用一定关系表示准确性的,程序也可检验。

    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在企业中使用的数据的各职能部门,各工作岗位要求不同,有的数据需要保密,所以建立的数据库之后必须制定数据的使用制度,对可使用的单位及个人授权,保证数据库的正常使用,防止数据的非法使用和失密。

    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高,市场已由过去的共性消费转变为追求个性、突出自身特色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必须用少批量、多品种、快节奏的模式取而代之。管理业务流程是制定管理标准的基础,而管理标准的制定是流程重组的继续和细化,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就是将管理工作中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按照现代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管理经验,规定其工作内容、程序、方式、方法和应达到的要求,标准必须有典型性、科学性、可衡量性。

    1. 工作秩序的标准化

    企业应该根据生产管理的目的有序、合理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可抽象为信息流(数据流)、物料流、资金流的活动过程。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需优化流程,而这些流程都有自身的规律。如物料流根据制造工艺的要求决定其流向及顺序,但物料的数量及流动时间又受经营管理的要求所约束。所以要优化物流首先必需优化信息流,通过优良合理的信息流实现控制物料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化要求。所以工作程序的优化与标准化是建立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另一方面,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有严格、科学的程序,不但要符合作业逻辑概念的要求,还必需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为此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必须在分析企业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就是在掌握现行系统的情况下对流程分析研究优化后作为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的依据。

    传统库存是调节生产的一种手段,导致库存量的增加,资金周转缓慢。按JIT、MRP的要求,零库存最为理想。在实际生产上应按零件订货周期制定适当的保险量。为了加强库存量的控制,传统的定期盘点改为根据物资的A、B、C分类判定周期盘点,以加强关键物资库存控制。因此制定库存保险量与周期盘点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事后核算来控制下一批的生产成本。在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可以把事后控制改变为事前控制。可以推选目标成本,把成本控制落实到各级管理、技术、生产岗位,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强经济管理。

 2. 建立系统运行工作标准与规程

    MRPⅡ/ERP从整体上为企业提供了管理的工具。它是一种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企业的所有员工在各处的岗位上执行着统一的计划,这就要求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规程去规范人们的工作方式。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上如数据定义、准备和录入、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控制、采购、库存管理、工程改变、成本会计等等都应有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规程。

    建立工作标准和规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实施MRPⅡ/ERP系统的过程中,这也是一项最容易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经常被省略或以非常草率的方式进行。这样实施工作好象进行得更快,但在系统开始运行之后,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没有标准和规程,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按各自的方式做出决定。系统通讯难以协调,信息不能正常流通,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误信息,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为了维持系统的运行,用户不得不采取不规范的解决办法,其结果是系统的瘫痪,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建立工作标准和规程并无实质性的困难,事实上,这些关键的文件应当是一个企业在确定将如何使用MRPⅡ/ERP系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

    工作标准与规程应由项目小组会同各职能部门共同规定,形成企业的正式文件。要指明其编号、主题、生效日期、版次、编写负责人等。在试点过程中,要对所编制的标准和规程进行验证和修订,定稿后经指导委员会批准,发至整个企业执行,并定期总结修订。

    信息分类编码的标准化

    信息分类编码是对一些常用的重要数据元素进行分类和代码化,信息的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信息处理、检索和传递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和标准影响和决定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等性能。因此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综合性等基本原则,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考虑,达到全局优化的效果,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原则,建立适合和满足本单位管理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标准。

    企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基础标准化工作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一要排除该项工作存在工作量大耗时费力,以及不能立即见效等情况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二要克服由于个别单位在内部信息系统开发时没有进行信息标准化工作、也建成投入应用并取得成效,因而认为搞不搞信息标准化工作无所谓的轻视标准化工作倾向。企业信息化必须在标准化原则指导下进行,首先直接引用和参照已颁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然后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建立科学、实用、完善的信息标准化体系。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首先要调查全企业信息资源情况,摸清各类信息的分布与处理流程,若可以直接参照和引用已经颁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则直接引用。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可循的,则遵照信息系统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编制企业标准体系,确定信息标准规范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及相互关系。需要时,可以在不影响上述标准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指标扩充,代码位数扩充、细化和分层,确定各扩充码位的意义与取值规则,以满足本单位管理上的需要。

    代码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现代生产管理的基础数据,是一种数据的表达形式。从MRPⅡ/ERP系统的角度来看,代码的种类很多,如物料编码部门代码、工艺路线代码、工作中心代码等等。在开发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时应先制定一系列的代码编制标准,包括管理系统本身使用的一些标识码,然后再根据这些标准编制各类代码手册,并存贮于计算机中,供数据录入和数据维护核对之用。

 

Tags:标准 准化 化技 技术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读过:

泉州市管家婆

ERP系统和PDM系统应如何选择?

一嗨租车携手泛微OA共建一体化工作台

cache
Processed in 0.008832 Second.